河北环境工程学院:打造校园“碳普惠”新模式,深化“浸润养成”环境教育路径

为积极应对全球碳排放挑战,响应我国“3060”双碳目标,河北环境工程学院——一所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,不断深化教育方式的创新,致力于构建“浸润养成”的环境育人体系,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。学校自主研发了校园“碳普惠”数据平台,作为高校中首个建立“个人碳账户”的典范,通过“互联网+大数据+绿色积分”的创新模式,对学生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价,推动绿色低碳行为的养成,培育具有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环保人才。

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COP29)期间,该校学生张语涵,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学院自主研发的校园“碳普惠”数据平台,并分享了学校“浸润养成”的环境育人模式,期望借此机会汇聚全球青年的智慧,为全球气候变化事业贡献力量,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。

学校“碳普惠”平台通过对接多平台数据记录学生的碳排放与减排量,并纳入了校园内可操作、可记录的低碳行为自主申报项,综合核算学生在校期间的碳减排量并转化为绿色积分。学生们在参与校园“碳普惠”行动的过程中,实现了个人碳排放数据更加清晰化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。例如通过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、光盘行动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看似微小的行动,实际上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。该平台不仅实现了学生个人碳排放的实时查看功能,还设有小组碳排放量及排行榜查询,以可记录、可量化的方式,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热情和持续参与的良性循环。为将低碳理念深入人心,学校将碳普惠平台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,开设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和课程,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低碳行为、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宣讲、科普和课题调研,并推动调研与竞赛项目的成果转化。

校园“碳普惠”的实施,不仅在校园内形成了绿色生活风尚,还以“教育一名学生,带动一个家庭,辐射整个社会”的理念,推动全民达成共识,实现源头消费端的全面节约与减量。在2024年“阿拉善SEE气候周”期间举办的全国“碳普惠助力绿色未来”主题会议上,学校团委书记刘静结合学院办学特色,阐述了校园“碳普惠”项目在推动校园绿色低碳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
目前,学院学生已全面建立个人碳账户,学生学期人均碳排放量环比下降75.16%,参与以垃圾分类、绿色低碳宣讲为主题的实践项目人数同比增长67.6%。近年来,学院开展生态文明宣讲1500余场次,覆盖国内30个省市的农村、社区、企事业单位,受众达30余万人次,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。多个项目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,学生实践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。基于对绿色环保低碳知识的理论与应用实践,学生在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各类赛事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多个绿色低碳项目如“洁硫减排”“秸菌所能”等进入国赛。自校园碳普惠平台启用以来,上述成效与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校园“碳普惠”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

报道链接:http://www.rmlt.com.cn/2024/1224/720097.shtml


上一篇: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开展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共筑平安校园
下一篇: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系“青春挺膺宣讲团”用青春话语让理论宣讲“声”入人心